1、角色性格的类别
类型化的角色性格是一种模式或象征
被归纳成普遍人物,性格都不太鲜明
典型化的性格强调普遍性与个性相融
典型性格的特点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无论在类型化或典型化的剧作中
演员都要用语言来塑造人物个性
个性化的角色性格有十分明显的特征
思维方式行为逻辑语言表达与众不同
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带来了人的性格多样化:我们从莫里哀的《伪君子》看到了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虚伪的答尔丢夫和愚蠢的奥尔恭);从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斯》看到了象征与模式的类型化性格,(邪恶的麦克白斯与正义的麦克德夫)从老舍的《茶馆》里看到了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么典型化的人物性格,他们的典型语言配合典型动作,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每个角色的对白都堪称语言精典。
王利发从小跟着他爸爸开茶馆,便养成了逢人陪笑脸,见人说好话,逆来顺受的性格。在他的语言词汇中,你很难找到有楞角的话:明明是房东秦二爷在说着要收回房子,要长房钱的话,他却回答说“您甭吓唬着我玩儿,我知道您有多么的疼我。” 即使是在自己的老伴儿和孩子们面前表示烦闷,也只是说“你别再问我什么了,我心里头乱,没这么乱过。”
秦二爷是个民族资本家,有财主的气势也有文人的清高,抱着“实业救国” 的心愿卖了房子卖了地去开工厂.最后碰得头破血流。他开始时见到常四爷赏给叫花子一碗面吃,还不屑一顾地说:“这种于事无补的力气我是不去花的。” 到后来却自责反省地说:“告诉他们,秦某人到七十多岁才明白这点道理,他是个天生的笨蛋。” 他的性格是敢想、敢说、敢做,所以他不但勇于自责反省,也敢于控诉和讽刺挖苦那个社会:“日本人来了,说亲善,工厂就亲善了去了,国民政府接收,工厂又成了逆产了!”
常四爷属于劳动阶层的人。心地善良,耿直刚强。路见不平,能“拔刀相助” ,在封建专制的社会,敢于说出“大清国要完” 的话。
2、语言个性化的形成
人物性格在语言上的表现和在行动上的表现同等重要,所谓“唇枪舌剑、“伶牙俐齿” 、“人言可畏” ,都说明语言的作用有多大。
说好人物的性格语言,便能言如其人,呼之即出,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不但能通过语言折射出人物的身份、文化素养、生活经历社会地位,而且观众也能通过语言的外延,去引申思考社会背景。所以语言的功能绝不仅局限在语言本身的指向上,而且还能外化出让人思索的理念来。
每个人都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然而不同的人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时,却能反映出各自的不同性格。例如有的人说话慢条斯理,有的人说话颠三倒四,有的说话粗声大气,有的说话细声细语,有的人直扑愣登,有的人结结巴巴,有的人说话幽默风趣。
人的性格同他的出身、地位、学识、经历和他所生活的地域环境都有关系,形成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遗传基因)。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古代“孟母择邻” 的故事,即说明一个人完整性格的形成受环境与教育的影响。
一个人的个性是由几个方面综合而成的。集中表现在一个人对事物的稳定的态度与稳定的行为方式上。这就是语言个性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关系。那么体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征是什么呢?它们是:性格特征、职业特征、生理特征、时代特征、地域特征。
性格特征
在这五种特征中,性格特征是第一位的。某个人是急性子、慢性子;表现在语言形态上是有明显差异的。比如谁家的孩子丢了,有人会着急得哭嚎,有人会急得喊叫,智者会提出先报案再分头去几个方面寻找的建议。如同对待家中失火的不同态度,反映不同性格一样。有人急着喊救火,有人喊着快把值钱的东西抢出来,甚至还会有幸灾乐祸说风凉话儿的呢!也有慢吞吞等着火烧,看着火烧说“反正我人财产保险啦,没关系,有人赔的。” 对于同样一个意思,不同性格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言词,比如说“去上厕所大小便” ,有人可能会说“去茅房拉屎撒尿,” 也有人会说“去卫生间解个手” 或者说“去洗手间方便一下” ,也有十分文明的说法——“上1号” 。
职业特征
人由于长期从事某一个工种,言语中就会带出职业特征。例如炼钢工人、火车司机由于职业环境噪音很大,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平时也显得嗓门儿高;而常值夜班的护士或公司的文秘,由于平时怕吵别人养成小声说话的习惯,则在生活中也不会大吵大闹。像梅兰芳先生那样在戏曲界男扮女装的演员,在生活中也或多或少带有女声女气,而身为教官、警官的人,他们的生活语言也常带有训斥人的语气。一位农民和一位知识分子站在一起说话,很快别人就会从他们言语中分辨出各自的职业来,这便是职业特征给人们打上了无形的印记的缘故。这从对于一件事物的认识上也能反映职业特征。如:杀鸡、宰鱼,对于厨师来讲,是把它们“拾掇干净” ;对于医学院的实习生们来讲,则是对它们实行“解剖” ;佛家则玩称为“杀生” 。
生理特征
由于人的生理条件不同,也会影响语言个性。例如胖人往往声调高,说话带喘息声,病人声音微弱,老人有颤抖声,大力士说话气息特别充足,语调也就显得冲;少女说话声音甜美柔和,太监说话娘娘腔,怪声怪调;也有嗓子得过病开过刀,显得嘶哑干裂,如此等等,人的高、矮、胖、瘦、男、女、老、幼、强壮、病弱所造成的音色音调上的特性,即为语言的生理特征。
时代特征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蝴磨砺与熏陶,也会不知不觉地说出带有那一个时代特色的语言。例如古代的文言文“之、乎、者、也、已、焉、哉” ,繁文缛节,称帝王为“主公、圣上、皇上” ;就是娘娘在皇上面前也要自称“臣妾” 。可如今呢,国家领导人也就称“同志,” 顶多叫个“首长!” 民国年代“妾” 的含义已变成小老婆了,哪里还有女人对丈夫自称“妾身” 的呢!“五四” 运动以后提倡“白话文,” 白话文虽然比文言文通俗易懂,却仍然夹杂着一些洋文和弊脚的语法。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说“再见” 或“别了” 不是更大众化吗?
在《藤野先生》里,“我离开仙台之后,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解放前人们把日寇侵略称为“闹日本子” 、“东洋鬼子” ,“文革” 时代的“反帝、反修、斗私批修” 、“三忠于、四无限” 、“四个伟大、老三篇” 、“早请示、晚汇报” 、“备战备荒、三线建设” ,现在的孩子们就听不懂。到了九十年代什么“帅呆了,酷毙了” 、“炒股票” 、“网上聊天” 都成了带有时代印记的语言。
地域特征
提到地域特征,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误传的说法,说南方人语调软,北方人语调硬。其实也不尽然。南方也就是上海、苏、杭的语凋软,江浙有的地方说话硬得很。有几次在车上听人说话以为吵架,一打听是江浙某地的人在聊天儿。两广地区喜欢用舌根音说话,显得也很硬,只是他们又喜欢拖尾音才中和一些;而北京和山西的语调却是公认的比较柔和。致于新疆人说汉语声位靠前,那是因为维语的词汇发音多靠前;如同外国人说汉话时,拿他们的母语来套汉语。天津人的语调硬,其实也是受安庆口音的遗传(起源于朱元璋进京)。
综上所述,五个方面包含了声音的特色,咬字的特色,语调的特色等,只有把这五个方面合起来,才能找准人物的语言基调,才会塑造出像虎妞、林黛玉、蘩漪、四凤、王利发、秦二爷、庞太监、程疯子、屈原、蔡文姬、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的语言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