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表演艺术来说,速度节奏既是内部行动的规律,同时又是外部动作的组织形式。速度节奏既直接影响着演员的表演,同时表演的速度节奏,又影响艺术作品整体的速度节奏,因此速度与节奏对于艺术作品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表演艺术 动作 速度节奏内部速度节奏外部速度节奏
一 何为速度与节奏
1.1 速度与节奏的重要性
综观艺术发展史,现代表演技巧已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化了几个世纪。然而,表演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发展变化所依托的便是整个文化、艺术、思想界的进步,是基于世界的存在和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因的思考:人类、信仰、文化、政治、道德和生活方式。
斯坦尼的“自然主义”的理论是对现代电影表演众多真实人物形象的最恰当的理论指导,体系中有关真实性、细节、速度与节奏的控制和省略的处理方法,仍然是影视演员所要遵循的表演原则。表演艺术的特性,要求演员对于速度、节奏、形体、语言等元素更加真实、细致、精确的把握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出来。如今,诸多的表演理论家和实践者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在舞台表演和荧幕表演两个领域中,关注表演艺术中的一个恒久不变而又及其重要的理论元素——速度与节奏。速度与节奏一词引自音乐语言的术语,它是构成艺术表现的内部技巧和艺术的感觉的问题,一谈到感觉,就是一个相当复杂和难于讲清的问题了,因为它涉及到导演对于演员表演的处理问题,以及戏剧情节的走向,戏剧结构的构筑及戏剧表现力的张扬等多重深层次的问题。
在话剧中,演员的表演,场面的调度,灯光布景甚至于大幕的拉起与闭合的速度和变化都能配合剧情的演进形成话剧艺术所需要的速度与节奏。
在戏剧中,速度与节奏的问题更加繁复和重要,在戏剧的表现形态中,速度与节奏的问题便更加鲜明地摆在每一位创作者面前。
当今时代,戏剧样式的多元化,传媒时代标志化的影视视觉盛宴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切的一切都更加昭示着戏剧影视工作者们应该对表演艺术的速度与节奏这一共通而永恒的话题引起重视并深入地进行研究和进一步探索。
1.2 速度与节奏的关系
世界是处于无限的运动中的,生命也在运动中延续。速度与节奏——作为运动的规律,伴随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继而也在随时随地的改变着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人们永远是生活在一定的速度、节奏之中,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和不同经历的人,有着不同的速度、节奏。而每一个人形体动作的速度、节奏变化,又是受他的心理状态,动作目的和任务制约的。也就是说,人们不同的速度、是他内心活动与形体运动速度有机结合的产物。反而言之,形体动作的快慢和节奏的变化,体现着人们不同的心里状态。不同的形体动作,从速度节奏上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区分着动作的目的和性质不同。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就会产生相应的速度、节奏。
在时间艺术中(诗歌、音乐、电影等),节奏总是通过一定的节拍再现出来的。速度与节奏常常表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常规模式,如:强烈的节奏可以加快行动的速度。反之,低弱的节奏,可以使行动的速度放慢,即一般情况下,我们理解为节拍快,速度快,节奏就快,就紧张;反之节拍慢,速度就慢,节奏滞缓,就松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在某些情况下,速度与节奏可能是直接的一对矛盾。
速度与节奏是表演常用的术语,是两个概念,但是因为这两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经常用“速度节奏”这个术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这是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之间通常存在着直接的相互依从的关系。
体验派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探讨戏剧演员表演创作方法的时候,尤为重视速度与节奏:“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动作;哪里有动作,哪里就有;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速度;哪里有速度,哪里就有节奏。
一个人同别人交流,也有着某种速度节奏人们常常谈到思想和想象的奔驰,就是说,思想和想象也有着速度与节奏。人的每一种激情,每一种心境,每一种体验,都有自己的速度节奏。每一个内部或外部的性格形象都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
每一个事实和每一个事件,也一定是按着和它相适应的速度节奏来进行的。总而言之,在我们生存的每一个瞬间,我们内部和外部都有某一种速度节奏。在表演艺术中,演员掌握正确的速度、节奏,能促使符合人物和规定情境的情感产生,能有效地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形体动作以及台词处理中正确的速度节奏,大到关乎整个戏剧的成败,小到影响演员找到人物正确的心理、形体自我感觉。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讲,速度,是指运动表现在时间进程上的快慢是能用肉眼马上做出判断的外部体现。速度与节拍的含义基本相同。节拍(速度)是动作的成分之一,是衡量动作的尺度之一。
节奏则是一种易于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概念——一般解释为,节奏是“一定速度与一定节拍的实际时值与单位时值的量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节奏,是指某种东西或一个单元的简单或复杂的交替所形成的感觉”。
只要对节奏特别留意,就会发现节奏远比速度更为复杂,速度是一个关系着运动快与慢的问题,而节奏则是一种有组织的完整模式。
节奏“就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是运动中的多个部分互相联系的规律性,它能够形成一个过程。它就十分有目的地把任何一个过程,根据花费最少的力量而达到最大效果的原则,组成统一整体的规律性。”
速度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运动的快慢、易于让人用肉眼感觉,用知觉感受到的。然而节奏是在速度之上形成的运动规律,没有速度就没有节奏。速度与节奏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又是不能分割的,速度与节奏之间的变化分为“顺行”,“逆行”两种;即,“顺行”指速度与节奏的处于同方向的变化,速度快,节奏快;“逆行”指速度与节奏处于相反方向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会形成强烈的“反效果”。当速度快的时候,节奏却是松弛的,而当速度减慢下来的时候,节奏却蕴含着紧张。
表演艺术更特性是“三位一体”的——创作的工具,材料,创作的形象结果——统一于演员一身,于是乎,演员作为活生生的人,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蕴含着无限的速度与节奏的表现力。演员即便是无任何表演,完全静止不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创作出特有的蕴含在更深层次的节奏来。
因此,在下文中,将从戏剧表演方面探讨速度与节奏的问题,对于表演艺术中的速度与节奏的产生和规则进行分析。
二 表演的速度与节奏
2.1 动作
人类艺术长河源远流长,迄今为止,对于“艺术究竟是什么”,始终没有绝对的定义。对于艺术的分类也众说纷纭。在整个艺术系统中,出现了绘画、雕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七个大门类。
在这个庞大的艺术系统中,虽然没有单列出表演艺术,但是表演艺术却涵盖了四大门类——舞蹈是表演艺术,音乐演奏或演唱是表演艺术,戏剧这样的综合艺术中,更是有着表演艺术的成分。可见,表演艺术的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今天,我们通常所谈论的表演,通常是指“戏剧、影视表演”。戏剧电影的表演艺术就是演员在虚拟的环境下以动作(形体动作及语言)进行人物塑造表现的过程。对于表演的本质规律的探讨是理论界一直争论的话题。斯坦尼体系是体验派的基础,他说:“在舞台上需要动作。动作、活动——这就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在他的演剧理论中强调“间离效果”。他明确指出:“制造间离效果的前提条件是,演员应该赋予他所要表现的东西以明了的表演动作。”
马克思说:“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动作是支配戏剧的规律。”
两千五百多年来,戏剧美学观念,不论怎么变化,但是作为“动作”是演员表演艺术的基本手段,也是表演艺术的基本规律,这一点没有变。
动作之于表演艺术如此的重要,那么,速度节奏作为动作的规律,更是表演成败的关键所在,也是演员的能力高低、演技优差的衡量标准,它不仅关系到表演本身,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戏剧影视作品的整体塑造。
总之,戏剧表演要求演员有深切的体验及准确的外部表现,还要求清晰洪亮的声音和适度的夸张。动作对于表演提出的要求关系着戏剧表演的共性与个性,要做一个出色的戏剧演员,不熟悉动作的特性,便无法开始自己的表演创造。速度与节奏又是动作的规律与特征,是与动作无法分割的,那么演员究竟要如何掌控戏剧表演的动作规律——速度节奏呢?
2.2 动作的规律——速度与节奏
速度与节奏是一切运动都包含的共同运动规律,二者的关系是相伴相生的,没有速度就没有节奏,然而,速度与节奏又存在着相互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力量。在表演领域中,速度与节奏统一于演员的动作中,那么,演员的动作究竟与速度节奏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并且产生力量的呢
掌握不同类型动作的关键也是动作的要素,基于动作的起因来说,就是“为什么”;基于动作的目的来说就是“干什么”;基于动作的实现来说就是“怎么干”。
动作的速度与节奏是贯穿于这三个要素的始终的。动作总的概括为,外部动作、内部动作,外部动作包括形体动作、声音动作。内部动作主要指的是心理动作。我们用速度节奏去衡量动作,那么速度是我们可观、可感的运动样式,它比较明显地体现在外部的动作中,而节奏,则是更多的是关于内部动作而产生。但是没有外部动作的刺激,内部动作无法反映出相应的节奏。如果内部节奏没有对外部速度的把握和掌控,外部速度的变化便没有了依据,速度的作用也更无从谈起。
在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的特性规范下的表演艺术,作为表演的主体,演员表演的速度节奏的选择和把握必然是存在着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
2.2.1 整体的速度与节奏演员进行创作的第一步,就是应该在研究剧本与领会导演构思的基础上,感觉到一部戏总体的速度与节奏,使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速度与节奏和全剧总体的速度与节奏相一致。这一阶段是演员主动性、创作性的起步阶段。
“全剧的速度与节奏——这就是剧本的贯穿动作和潜台词的速度节奏。”演员在熟读剧本之后,要做的第一步便是抓住并且“引申整个作品的贯穿动作需要的两种远景:演员的远景和角色的远景:演员要找出在剧本整个贯穿动作线上正确配置速度节奏的方法”。
因此,一部戏总体的速度与节奏决定着全剧的基调,破坏了全剧总体的速度与节奏也就必然会破坏全剧总体的基调。特别是在有些戏中,全剧的基调主要是表现在主要人物的行动过程和他(她)与周围人物的矛盾冲突之中。演员在表演这一人物时,应该从整体走向上把握这个人物的速度与节奏,特别是处理人物的跌宕起伏时,勇敢地表现人物情绪上的各种反差。例如,在极度压抑下出现的爆发,使得人物的行动速度和节奏上造成鲜明的对比,相反,如果拘泥于速度节奏相互作用的常规模式--即速度快,节奏强,速度慢,节奏弱——如此这般,将使得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走入误区,对全剧的基调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2.3 内部速度节奏与外部速度节奏
内部节奏,又称心理节奏,是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的强弱、快慢、长短和张弛。
外部节奏,表现在形体语言上的强弱、快慢、长短和张弛。主要包括动作的速度节奏和言语的速度节奏两个方面。
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的根本动因,外部节奏是内部节奏的外在表现。内部节奏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外部节奏的变化,外部节奏的变化有时又是刺激内部节奏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外部节奏的变化与内部节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却是始终变化着的不确定、不一致的。
外部节奏是内部节奏的表象,是客观可感的,一般外部节奏的变化远比内部节奏的变化要复杂的多,包括的元素也要多很多。
2.3.1 形体速度节奏
形体速度节奏是为实现某一行动目的而出现的外部形体动作的规律。
形体速度节奏是演员表演外化的窗口。任何的形体动作都是根源于内部的,也是反应内部的。形体动作速度节奏是表演时的肢体运动的规律。
从演员的坐、立、行、走,到任何的一举一动,都属于形体的动作,甚至演员的静止动作,也属于形体动作的范畴。
那么坐立行走相应的速度与节奏,便是演员在表演中把握的重点,而节奏从哪里来呢?
我们知道节奏是有一定的完整性的动作形成的。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做一个动作而做,那么我们的节奏就毫无意义。因为动作的连接才形成了时空艺术的特性,一个动作的开始也就意味着上一个动作的结束,在这中间,节奏也经历了相应的过程,上一个节奏形式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个节奏形式的开始,上一个节奏形式形成的能量对于下一个节奏的形成起到了积蓄和推动的作用。
演员对表演的外部节奏的把握不应只注重一个动作的轻重缓急,而是应该把它放在动作的变化和贯穿动作中去。
2.3.2 语言速度节奏
语言速度节奏是语言外部动作的规律,它也是心理速度节奏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是内心动作的结果,也是内心动作的开始。一切动作都是循环往复滚动向前的,语言动作的规律同样呈现出这样的模式——前一个动作的结束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
影响语言的速度节奏的处理,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台词处理中的速度与节奏,一是文学语言中的速度和节奏。
单纯从技术层面出发,台词的处理,要掌握语言声音的基本功——对演员的“气、声、字”的训练;要掌握舞台语言的基本表现手段——“重音、停顿、语调”;还要掌握语言的外部技巧等等。语言的速度与节奏,牵涉到上述的每一个方面,只有对于运用语言的规律进行深入的把握,才能创造出精确的合理的表演速度与节奏
我们都知道交流的语言是沟通思想的桥梁。台词处理中的速度节奏根源于文学语言中的速度节奏,要把握文学语言中的深意和内涵才能创造出有魅力的声音表现形式。台词处理中的速度节奏与文学语言中的速度节奏是不能分割,相互影响的。
三速度节奏是表演艺术的灵魂
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强调艺术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讲究“形神兼备”。对于表演艺术来说,速度与节奏有着通达内外的魔力,内部速度节奏掌控着外部的表现,外部速度节奏反映着内部的神韵。只有把握好速度与节奏的表演艺术,才称得上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因此,速度节奏是表演艺术的灵魂。
表演的速度节奏不仅是掌控着表演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直接影响到相关综合艺术——戏剧、电影艺术整体表现的关键。速度与节奏是关于广义的“表演艺术”的整体的普遍规律,之所以把表演艺术中的速度与节奏放在戏剧、电影的范围内讨论,目的并不在于让大家看到两种表演艺术的不同点,而是抓住了所有的表演艺术中的共同规律来讨论速度与节奏对于表演艺术的重要性。
我们如果把表演看作一个有机运动的整体,那么速度节奏的力量则是赋予其动力的能量中枢。
之所以探讨表演中的速度与节奏,一方面是因为它是戏剧艺术、电影艺术中这些“活动”的艺术中的灵魂,另外一方面,速度与节奏这一课题,在表演的实践领域里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出真知”,“表演艺术是遗憾的艺术”,每次的创作结束,当演员再去考量自己的成果的时候,都会发现很多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演员,如何将自己的表演技巧从初级阶段提升到高级阶段,靠的就是合理地掌控速度与节奏,将速度节奏看作打通内外的一座桥梁,寻找到自己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如此这般,表演才能够产生它的魔力。
[ 北京星光影视表演学校 http://www.movietv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