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剧本及剧本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是演员进行创作的依据,演员虽然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素材来进行再创造,但是,这种再创造只能是在剧作家所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来进行。其次,演员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尽管可能会由于导演与演员的再创造而使之更加丰富,甚至有所改变,但是,最终仍然应该与剧本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相符。演员的创作,实际上是从趴在剧本上的文学形象为起点,最后又是以演员所创造出来的站立起来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符合剧本中的文学形象的人物为归宿。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剧作家所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对于演员来说是有很大的制约性的。
因此,认识与理解剧本及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成为演员在其创作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演员创作工作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一般就称之为案头工作阶段。演员只有在认真地对剧本与角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于剧本与角色获得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在演员的创作过程里,分析是创作的开始。但是,这个开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既可以把演员今后的创作引向正确的方向,也有可能使演员的创作走向歧途。
分析剧本与角色的重要意义和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演员获得对于剧本和角色生活的实感。这应该说是分析剧本与角色的主要目的。演员进行剧本与角色的分析,不是为了走一个过场,而应该是通过分析使演员对于剧本及角色有所认识、有所理解,而在演出艺术的创造中,这种认识与理解,集中表现在对于剧本与角色的生活有了真正的感受,能够唤起演员的创作想象和引发出演员对于剧本所描写的生活以及角色的生活的真切的体验,从而真正地创造出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
2.使演员真正地认识与理解剧本的思想内涵以及角色在全剧思想内涵的表达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便使演员在创作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揭示出剧本和人物中所蕴含的思想和哲理。
3.在认识与理解角色的基础上,也就会发现与感觉到演员自己和角色之间可以沟通之处以及所存在的差距,为在创作中充分地利用自己生活素养、知识以及自身的内外部条件,并克服或缩小与角色的差距作好准备。
然而,演员对于剧本的角色的分析,不同于理论家们的分析,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写出一篇论文,而是为了能够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因此,演员对剧本与角色的分析,不能只是冷静的、理性的分析,而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来进行分析,其目的则是为了演员在创作中能够真实地生活于剧本与角色之中。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于演员在创作过程中的分析的特点曾经非常精辟地指出:
“分析”这个词通常是指理性过程。它被应用于文学、哲学、历史及其它方面的探讨。然而在艺术中,自顾自的理性分析是有害的,因为它往往由于自己的理智性、数学性和枯燥性,不但不能鼓舞演员迷恋和创作喜悦的激情,反而会使它冷却。
智慧在我们艺术中的作用只是辅助的,从属的。
演员所需要的分析和学者或批评家所需要的完全不同。如果科学分析的结果是思想,那么,演员所分析的结果就应该是感觉。在艺术中从事创造的是情感,而不是智慧;在创作中主要角色和首创作用属于情感。在分析过程中也是如此。
分析就是认识,然而在我们的语言中,认识就意味着感受。演员的分析首先是由情感本身所进行的感性分析。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非常正确地指出了感性分析在演员对于剧本的和角色的分析中的重要性。事实上,当演员初次接触到剧本和角色时,最初的印象往往是非常生动、非常鲜明,而这些印象都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例如:在剧本中有的地方引起了你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与人物的回忆;有的地方促使你产生出创造性的想象;有的地方打动了你的情感,使你黯然泪下或者是开怀大笑等等。这些初次获得的感性的印象对于演员今后的创作,无疑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往往它就可能成为对于一个人物的创作的契机和角色的种子。在以后反复地阅读剧本的过程中,这种感性的印象还会不断地出现,充实着演员对于人物的认识与感受。所以演员一定要重视在初读剧本,以及在反复地阅读剧本中所捕获的这些感性的印象。
但是,这并不是说演员对于剧本与角色的分析完全依靠感性的印象就够了,而理性的分析则是不必要的、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如果完全排斥理性的分析在演员创作中的作用,恐怕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实际上,就在演员获得感性的印象之后,往往就会对于自己获得的这些印象产生出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假如是你接受了在《篱笆、女人、狗》一剧中扮演枣花的任务,你在阅读剧本时可能就为她感到委屈,为她哭过之后,你就会想为什么在看到这段戏时,自己心里会觉得憋屈,而看到另一段戏时,为什么自己又会流出了眼泪。这时演员就会产生对于枣花的生存环境和她的性格形成的原因的思索。实际上这已经是一种理性上的分析了。在艺术创作中,纯理性的分析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会妨害艺术创造中的形象思维。但是,在分析中,必然会包含有理性的成分在内,只不过这种理性的成分,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渗透在感性的印象之中的。演员所进行的分析应该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并且是以演员能够真正地感觉到剧本的生活与人物形象为目的。
著名演员于是之在老舍先生的话剧和电影《龙须沟》中曾经十分成功地扮演了程疯子这个角色。他后来在谈到自己对这一角色的认识时,从这一人物为什么会“疯”了这一点开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于是之写道:“旧社会艺人大都受压迫,但却未必都疯,凡是疯了的,我想除了社会原因外,相对地说,也多少有些他们自己的弱点;大家都是受压迫的,为什么单独他就疯了呢?那一定是有他个人的思想上成为决定因素的某些弱点。为了使疯子的那些弱点(如自尊、不实际、对现实不满就逃避现实……)找到合理的根据,我把他定为旗人子弟,唱单弦的。因为这些子弟们从小总是娇生惯养,不知道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据了解,这些人都嗜唱单弦,原来还都是‘票友’。但是,出身这样不好的人,何以又会有那样一种善良的心地呢?我们按程疯子的年龄推算,在他小的时候,正是民国初年,满清贵族已是没落的时候了。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听长辈讲说往事,总离不开分家、妯娌吵架、卖产业等等内容;疯子这位子弟,就是在那个环境中长大的,而且,在大家庭里,或者是自己的生母是被迫买来的小老婆等原因,已经是处在被欺侮的地位了。随后,他在不断地‘没落’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事情,对于好歹就大致有个分寸了。因此他可以同情许多受委屈的人,但是‘绅士出身像天花病似的……就是病好了之后,满脸的疤总是去不掉的’(《夜店》台词)。他总觉得自己毕竟与大家还有不同,甚至能以自己还曾经是个虽是受委屈的少爷而骄傲了。”
从于是之对于程疯子这一人物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这其中就有理性的成分,也就是说,当于是之从社会的、心理的角度对角色去进行分析时,是有着理性的思索的。但是这种理性的分析却都是渗透在感性的印象之中的,它是和于是之自己过去生活中的回忆与今天的创造性的想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的。由此而认识到的人物,就已经开始在演员的心中产生出“心象”了。人物已经在演员的心里开始活起来了。
电视剧组在拍摄之前,都会有一个时间并不很长的分析剧本与角色的案头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导演会对剧本与角色进行阐述,并且还会要求演员谈谈对于剧本的认识和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看法。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案头阶段的结束,就是对于剧本和角色分析的结束。应该说对于剧本和角色的分析是贯串在演员创作的全过程之中的。也就是说,在演员创作的全过程中,都应该是对剧本与角色不断地进行反复的分析。这种不断的、反复的分析,是对于案头阶段的分析的深化和修正。特别是在电视剧的拍摄中,一般不像话剧排演那样有一个较长的案头准备阶段,所以演员更应该注意在拍摄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剧本与角色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且还应该是非常自觉地去做。
那么,剧本与角色的分析的内容是什么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明确地指出:
剧本与角色有很多方面,它们的生活就在其中进行。
1.首先是剧本的事实、事件、情节、结构的外在的方面。
2.和它毗连的是日常生活的方面。其中包括它的各个层;a)阶级的,b)民族的,c)历史的及其它。
3.有文学方面的及其a)思想的,b)风格的和别的线。这些线中的每一条又隐藏着各种不同的色调:a)哲学的,b)美学的,。)宗教的,d)神秘的,e)社会的。
4.有美学方面的及其a)演出的(舞台的),b)导演的,)剧作的,d)绘画艺术的,e)造型的,f)音乐的和别的层。
5.有精神的、心理的方面及其a)创作想望、意向和内部动作,b)情感的逻辑与顺序,c)内部性格特征,e)心灵的诸元素和气质,f)内部形象的性质及其它。
6.有形体方面及其a)身体天性的基本规律,b)形体任务和动作,c)外部性格特征,即典型的外表、化妆、举止、习惯、谈吐、服装及身段、手势、步法的其他规律。
7.有演员本身个人创作感觉的方面,即a)他在角色中的自我感觉……
尽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认为:“并不是所有这些方面都有同等的意义。其中有一些在创作角色的生活和心灵时是基本的,另一些只是辅助性竺:它们说明并补充所创造的形象的精神和身体生活。”但是毫无疑问,它们都应该是演员进行剧本与角色的分析时所要关注的内容。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剧本和角色进行分析时,根据上面所提及的内容,一般有这样一些方画:
关于剧本分析方面的:
1.时代背景;
2.规定情境;
3.中心事件;
4.矛盾冲突;
5.主题思想;
6.贯串行动与最高任务;
7.风格体裁。
关于角色分析方面的:
1.角色行动发展的线索;
2.角色的贯串行动与最高任务;
3.角色的内外部性格特征;
4.角色与其它人物之间的关系;
5.角色在全剧中的地位与作用。